需求人数
2025年计划引进10人,特殊人才和团队不限
学历或职称要求
博士或高级职称(具有高级专业职务者学历放宽至硕士)
专业要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紧缺专业
控制科学与工程(机器人、机器视觉等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智能测控、智能感知等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机器视觉)、电气工程(新能源与微网控制、电气检测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信息与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机器人、智能装备等方向)
引进待遇
(一)科研启动费和住房待遇
正高A类:符合学科带头人条件,近5年取得标志性成果,具有博士学历学位和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专业方向为学校紧缺,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
正高B类:符合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所需专业方向,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或达到我校直聘教授条件的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副高A类:符合学术方向带头人条件,近5年取得标志性成果,具有博士学历学位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专业方向为学校紧缺,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副高B类:符合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所需专业方向,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达到我校直聘副教授条件的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博士A类:海内外优秀博士(后),科研能力突出,专业方向为学校紧缺,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博士B类:符合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所需专业方向的优秀博士,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二)引进人员有事业编制,对于优秀(紧缺)高层次人才,可实行协议年薪制,可享受直聘(副)教授职称和待遇。
(三)对于优秀(紧缺)高层次人才,学校可以人事代理制或协议工资制安排其配偶在校内的工作。
(四)对于新引进的应届博士,进校后第一年不作教学基本工作量要求,第二年教学基本工作量按减半要求考核。
(五)对于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江苏省、苏州市和常熟市相关人才补贴。
(六)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套间租住,家具设施齐全,环境优良,直接拎包入住;同时享受两年过渡房租住补贴。
(七)我校职称评审文件规定,如满足特定条件,可以直接认定教授、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
苏州工学院简介
苏州工学院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苏州常熟,是江苏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形成了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省属本科高校,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多万名各类人才。苏州工学院东湖、东南两个校区隔昆承湖相望,风景秀丽,为师生创造了一个优良的学习、教学以及科研的环境。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简介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是学校最早设立的二级学院之一,现设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机器人工程(高校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等六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控制工程)一个硕士专业,其中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十二五”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一期项目、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与德国米特韦达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机器人工程专业与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爱德华兹维尔分校合作举办机器人工程(高校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均已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子信息(控制工程)专业2024年获批硕士点。
学院现有教师105人,其中教授10人,副高40人;博士(含在读)6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人,入选省“青蓝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5人,苏州市“青年托举人才”计划2人,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5人,硕士生导师19人。全日制在校生2129人。
学院建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参与江苏省高校电梯智能安全重点建设实验室、省纺织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市机电产品循环利用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的研究。设有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智能感知与机器人研究室。在智能感知与控制、医学信息处理、基于机器视觉的检测/导引控制、自动化生产线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形成较鲜明的特色。
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地方产业优势,形成了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工业自动化技术与应用、智能检测技术与系统开发、电力电子与新能源技术和工业机器人及智能控制开发等应用型科研团队。先后建立了常熟理工学院如东技术转移中心、常熟理工学院江阴技术转移中心、常熟理工学院泰州核心港区技术转移中心和常熟理工学院昆山陆家镇人才科创服务驿站。
学院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与贝加莱、上海发那科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以推进智能制造、机器人系统集成开发为主攻方向,致力于培养现代智能制造业以工业机器人为主导的智能制造系统、智慧工厂的研究、设计和部署的卓越工程师、创业明星、行业精英和产业领军人才。成立机器人操作系统(ROS)联合培训基地,与无锡信捷电气共建了“智能运动控制实验中心”,与美国Digilent共建“模拟电路新工科智慧教学示范点”。建有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进自动化与检测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拥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电气工程实训中心”、“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创新实验基地”和“自动化测试技术工程实训中心”。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7000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6200多万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学院关注学生的发展成长,广泛开展的学生科技活动成为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校、省、国家各级别的学科竞赛;开放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专业学习兴趣的新动力;与周边众多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教育项目,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依托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虚拟仪器大赛,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欧姆龙杯”自动化控制应用设计大赛等竞赛中共获得400余项奖励;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性强,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后劲,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美丽常熟
文化名城 生态宜居
常熟地处江南水乡,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还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常熟风景优美,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为5A旅游区。
地理优势 出行便利
常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长三角腹地,东邻太仓,距上海100公里;南接苏州市区;西接无锡市区;东北濒长江黄金水道,与南通隔江相望。建有常熟站,沪通高铁直达上海虹桥;江苏南沿江铁路计划2022年通车;通苏嘉城际铁路在常熟境内设常熟西站。常熟市区直线距离苏南硕放国际机场32公里、上海虹桥国际机场76公里、苏州北高铁站20公里。此外,常熟与苏州(S4线)、无锡连通的地铁正在规划中。
经济发达 潜力无限
常熟是中国大陆经济最强县级市之一,位于中国县域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会展和航运中心的前列 。2024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四名,是中国"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成员。下辖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常熟高新区承接国内外先进产业和高端项目转移,基本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电子信息和高技术服务业为主的特色产业。
苏州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诚挚欢迎您的加入!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 刘院长 周老师(办公室)
办公电话:0512-52251588 0512-52251584
邮 箱:jcliu@cslg.edu.cn dqxy@cslg.edu.cn
网 址:https://dqxylib.sz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