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有同学问我,“老师,学长说我们毕业了就是进厂打螺丝,是真的吗?”那么,你们觉得呢?其实啊,我们测控专业的专业面非常广,小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大到火箭卫星的发射监控,测控技术无处不在。这是大家熟知的张宁学长留在我们大学生实验室的毕业设计(展示),如今他也带着我们测控专业的技术服务于上海某航天研究院,致力于北斗导航系统的维护。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带回来的北斗青年的奋斗故事,看一看和你们一样工科专业的同学们是如何在岗位上发光发亮的。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点赞了一批“青年英雄”,其中就有平均年龄35岁的北斗团队。北斗发展之路上,青年成为了排头兵与主力军。
1995年,北斗导航工程立项启动不久就遇到了关键性技术难题,来自国防科技大学北斗团队的王飞雪、雍少为和欧钢三位20多岁的小伙子担起重任,用三年时间攻克了“快捕精跟”关键技术,保障了北斗项目的顺利进行。
2005年,北斗二号系统的“原子钟”突遇问题,本来,团队想从欧洲引进,谈好合作了但却临时遭遇技术封锁。当时年轻李春景成为研发团队的骨干,靠着不服输的勇气带领队伍仅用两年时间研发出一颗“中国制造”的原子钟。
2009年,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建设,可问题又来了,中国的地面站在境外很难建立。当时只有29岁的康成斌,提出了一个关键技术的验证方案。此后,历时5年,星间链路技术取得关键突破。
还有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的年轻科研人员,在与卫星相伴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他们把青春芳华融入祖国的航天事业,用热血与奋斗点亮宇宙、筑梦太空。同学们,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你们在实验室里熬夜敲出来的每一个代码,都是真的有可能在未来助力行业发展不断前行。
正是因为北斗青年的持续努力、接续奋斗,或者说,正是北斗团队扎扎实实打下的“每一颗螺丝”,才让我们今日拥有了大国重器——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20年7月31日,我国正式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在每一个平凡工科人的汗水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区域到全球的历史性跨越,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6年来,参研参建的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研人员迎难而上、接续奋斗,孕育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在这样的精神引领下,北斗发展不断创造奇迹,例如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实现了核心元器件和所有单机部件100%国产化。今天我们能够骄傲地说“中国创造”铺就了北斗底色。我们上节课讲过,“中国制造”正在向着“中国创造”转型,这是祖国对我们工科专业的呼唤,我们仪器类专业更一定是推动行业智能制造、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支撑。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有这样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不仅体现了新时代北斗精神以国为重的核心价值,也是无数北斗人的使命与风范。同学们,或许你我只是祖国发展伟业中默默付出的小小螺丝钉,但是百川才能汇成大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我们测控青年一定能够继续发扬向着星辰大海进发的不屈志气,造出祖国需要的、更闪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