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秉承“为学生提供机遇,让机遇成就人才”的理念。旨在“激发创造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培养信息时代的创新人才”,实验室采用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灵活多样的培养形式和行之有效的培养措施。实验室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放的指导性实践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重点培养学生的“三能,三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潜力)。实验室为广大对电子、智能车、机器人等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提高自身能力、发掘自身潜力的一个平台。实验室突出个性化培养,提倡自主式研究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同学进行自主创新实验,为同学们创建了一个开放式的环境。
创新实验室采用“院系组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形式,并让优秀学生协助教师辅导,充分发挥骨干学生作用,对低年级同学进行传、帮、带创新实验模式支持学生自拟、自选实验题目,自行组织实验,最大程度的锻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实验室采用导师制和实验室值班制相结合的方法,全天候向学生开放。
创新人才的选拔
为方便学生的阶梯化培养,创新实验室招新主要分为“低年级的招新”、“高年级的流动人员”和“学生管理员”三个部分。戴梅老师强调:“在挑选新成员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只关注他的能力或者天赋,我们最关注的还是同学们的兴趣,如果你非常努力,真心喜欢这方面,我们肯定是愿意留下你的。”
“低年级的招新”面向电气学院一、二年级学生,“高年级的流动人员”是针对三、四年级中想借助实验室资源,在短期内设计某一作品的学生。若学生在设计期间表现良好,可应学生要求,让其继续在实验室学习。“学生管理员”从实验室学生内部中选出来,配合管理辅导教师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一系列相关工作。三种新招学员处于不同的能力层次,这就为创新实验室的创新人才梯队建设做好了铺垫。
创新人才的梯队建设
考虑到创新实验室里涵盖了四个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而高年级同学与低年级同学之间的能力层次相距一定空间,实验室推出创新人才梯队建设的创新理念,以达到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良性循环目的。
李鑫老师解释道:“每年都有老生毕业,每年也都有新生招进来,我们想要形成某种良性循环。新成员刚进来的时候,能力层次是比较低的,等到他们毕业的时候,就是另外一个更高的水平了。梯队建设最鲜明的一点就是老生带新生,老生毕业之后,原来的新生成长升级,又可以带刚招进来的新成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就是我们创新实验室推出的人才梯队建设。配合创新实验室创新人才梯队建设,我们准备了相应的阶梯化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的阶梯化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的培养侧重于维持常驻人员的阶梯化培养,目的在于涵盖四个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促进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良性循环,完善创新人才的梯队建设。
在创新实验室里,老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热情的引导,对学生学习方向和方法的引导,自学是创新实验室学生积累知识、锻炼能力的最主要手段。
创新实验室日常培训主要包括了新成员的基础培训,老成员的常规培训和赛前强化培训三个部分,几乎每项日常训练中都强调了自学的重要性的。新入成员的基本培训是通过创新实验室老师的讲座和老成员的讲解以及辅导进行,配合完成一些简单任务;老成员的常规培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展,老师会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做好知识积累的工作,配合一些项目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成绩的考核;老成员的赛前培训主要针对所参加比赛的具体项目进行专项培训,培训的主要途径为外出培训、老师辅导和自主学习,并已准备参赛项目的准备情况作为考核依据。
在人才培训体系方面,根据电气学院专业特点,主要从信号检测与处理、单片机应用设计、电源及驱动电路设计、机器人设计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上述四个方面的训练已纳入到培养方案中。除软件集训、基础硬件培训、单片机培训等专业知识的强化学习外,实验室规划了系统培训和提高性训练体系,培养学生针对项目要求,查找资料、制定方案、调试、组装等系统设计的能力,并在其中学习和掌握新的软硬件工具。
创新实验室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体系,以理论学习为基础,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引入科研项目、研发应用型产品、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自主立项创新实训项目,通过边学习、边设计、边创新的教育方法,以科学系统的创新能力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系统开发、技术研究与认知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和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